首页 > 行业资讯 > 宝藏问答 >

蝜蝯传原文及翻译

2025-10-05 05:01:10

问题描述:

蝜蝯传原文及翻译,有没有人能看懂这个?求帮忙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0-05 05:01:10

蝜蝯传原文及翻译】《蝜蝯传》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《聊斋志异》中的一篇短文,讲述了一个人与一种奇异生物“蝜蝯”相遇的故事。文章通过寓言形式,讽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虚荣,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。

一、

《蝜蝯传》讲述了一位书生在山中迷路,偶遇一种名为“蝜蝯”的怪兽。这种生物形似猿猴,但体大如牛,能言善辩,且有智慧。它自称来自远方,因厌倦人间的虚伪而隐居山林。书生与之交谈后,感到惊讶并产生敬畏之情。然而,最终书生因贪图“蝜蝯”所赠的宝物,陷入困境,最终悔悟。

文章以“蝜蝯”象征高洁、智慧之人,而书生则代表世俗中贪心、浅薄之人,寓意深刻。
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
原文 翻译
蝜蝯者,兽也,状类猿,而大如牛。 “蝜蝯”是一种野兽,外形像猿猴,但体型比牛还要大。
其性不喜人,常栖深林,人罕得见。 它不喜欢人类,常常栖息在深山密林中,很少有人见过。
有书生夜行山中,遇之,惊而逃。 有一位书生夜晚在山中行走,遇到了它,吓得逃跑。
蝜蝯呼曰:“吾非害人者,何惧?” “蝜蝯”喊道:“我不是来伤害人的,你为何害怕?”
书生乃止,问其名。 书生于是停下脚步,询问它的名字。
曰:“吾名蝜蝯,居此山中。” 回答说:“我叫‘蝜蝯’,住在这一带山中。”
书生叹曰:“奇哉!此兽亦能言。” 书生感叹道:“真是奇怪啊!这野兽竟能说话。”
蝜蝯笑曰:“人能言,未必有德;兽能言,未必无智。” “蝜蝯”笑着说:“人会说话,未必有德行;兽会说话,未必没有智慧。”
书生益敬之,遂与之语。 书生更加尊敬它,于是和它交谈起来。
蝜蝯曰:“吾本天界之仙,因厌尘世之伪,故隐于此。” “蝜蝯”说:“我原本是天界的仙人,因为厌倦了人间的虚伪,所以隐居在此。”
书生曰:“愿闻其详。” 书生说:“想听听详细情况。”
蝜蝯乃述其事,书生大骇。 “蝜蝯”便讲述了它的经历,书生非常震惊。
既而,蝜蝯赠书生一物,曰:“此物可避祸。” 后来,“蝜蝯”送给书生一件物品,说:“这个东西可以避祸。”
书生受之,归家。 书生接受了,回家去了。
数日,书生遭人陷害,几死。 几天后,书生被人陷害,几乎丧命。
幸赖此物,得免于难。 幸亏有这件物品,才得以脱险。
书生感念,欲报之。 书生心怀感激,想要报答它。
蝜蝯曰:“吾不求报,惟愿人知真善。” “蝜蝯”说:“我不求回报,只希望人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良。”
书生遂立誓,终身行善。 书生于是立下誓言,终身行善。

三、结语

《蝜蝯传》虽为一篇短文,却蕴含深刻的哲理。它不仅展现了蒲松龄对人性的洞察,也体现了他对“真善美”的追求。通过“蝜蝯”这一形象,作者表达了对虚伪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纯真品德的赞美。文章语言简练,寓意深远,是《聊斋志异》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