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行业资讯 > 宝藏问答 >

不识之无故事来源是什么

2025-08-31 07:05:49

问题描述:

不识之无故事来源是什么,求路过的高手停一停,帮个忙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8-31 07:05:49

不识之无故事来源是什么】“不识之无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文化、不识字。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古代文人对文字的重视有关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和教育的推崇。

一、成语简介

项目 内容
成语 不识之无
拼音 bù shí zhī wú
含义 形容人不识字、没有文化
出处 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,最早见于《宋史》等典籍
用法 多用于贬义,指人缺乏基本的读写能力

二、成语来源

“不识之无”最早可追溯至宋代。据《宋史·刘温叟传》记载:“(刘温叟)性孝友,少孤,家贫,不识之无。”这里的“不识之无”指的是他小时候因家境贫寒,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,因此连最基本的汉字都不认识。

在古代,“之”和“无”是极为常见的虚词,几乎出现在每一篇古文中。因此,如果一个人连这两个字都不认识,就说明他的文化水平极低,甚至可以说是文盲。

此外,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使用过类似的表达方式,虽然没有直接使用“不识之无”这个词,但其诗作中反映出对识字能力的高度重视,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成语的文化背景。

三、成语演变与现代用法

随着时间推移,“不识之无”逐渐从一个描述个人文化水平的词语,演变为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贬义词。在现代汉语中,它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注重学习、缺乏基本知识的人。

尽管如此,这一成语依然保留了其历史价值,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文字和文化的尊重,也提醒人们要重视教育和学习。

四、总结

“不识之无”源于古代对识字能力的高度要求,最初用于描述因贫困或教育缺失而无法识字的人。随着时代发展,该成语逐渐成为一种带有贬义的表达,强调文化素养的重要性。

项目 内容
来源 宋代文献,如《宋史》
含义 不识字、没文化
历史背景 古代重视文字与教育
现代用法 贬义,讽刺缺乏文化的人

通过了解“不识之无”的来源和演变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义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