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这个字怎么读?怎么解释? 欹】“欹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,很多人在阅读或书写时会遇到它,但对其读音和含义并不熟悉。本文将对“欹”字进行详细解读,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字。
一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汉字 | 欹 |
拼音 | qī |
部首 | 欠 |
笔画 | 10画 |
结构 | 左右结构 |
常见意思 | 倾斜、歪斜;引申为不正、不端 |
出处 | 《说文解字》、古籍中常见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欹”字读作 qī,是形声字,由“欠”部和“奇”声组成。其本义是指倾斜、歪斜,常用来形容物体或人的姿态不正。在古代文献中,“欹”也常被用来比喻行为不端、心术不正,带有贬义色彩。
1. 读音
- 拼音:qī
- 声调:第一声(阴平)
2. 字形结构
- 部首:欠
- 总笔画:10画
- 结构:左右结构
3. 基本含义
- 倾斜、歪斜:如“欹侧”、“欹斜”,多用于描写山石、建筑、人物姿态等。
- 不正、不端:引申为行为或态度不端正,如“心术不正”、“行止不欹”。
4. 古文出处
- 《说文解字》:“欹,倾也。”
- 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子产曰:‘君子之言,信而有征,故怨恶不生。’子太叔曰:‘然则吾子之言,其无弊乎?’子产曰:‘岂不若我哉?吾子之言,虽善,而不能行,是谓‘言之不立’。’”其中“言之不立”可理解为“言辞不正”,与“欹”的引申义相近。
5. 现代用法
在现代汉语中,“欹”字较少使用,主要出现在一些古文、诗词或正式文章中,作为书面语表达一种优雅而不失庄重的意味。例如:
> “山势欹斜,林木参差。”
这种用法更偏向于文学性表达,而非日常口语。
三、总结
“欹”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汉字,虽然不常用,但在特定语境下能增添语言的美感与深度。了解它的读音、含义及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籍或欣赏文学作品时更加得心应手。
如果你在学习古文或写作中遇到“欹”字,不妨多加留意,它或许正是你文字中那一抹独特的韵味所在。